创业者用数据化运营管理公司,怎么做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一个结果

在考察员工的日常工作效率时,我们经常会用到数据化的统计手段,比如今天上新了几个产品,今天有几个产品有销量,每个持续售卖的产品每天的订单情况分别是怎么样的,并将以上信息汇总到一个数据统计表当中,以便进行客观明了地查看和改进。不同的行业和岗位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进行有效的管理,比如对于线下门店销售员,可以统计每天到店人数多少,分别是谁接待的,留下电话号码的客户数量多少,最后成交数量多少。这样很明显就能发现到底门店当中哪一个销售员是王牌销售,哪一个是不合格的销售员。

一个朋友给我讲他自己做知识付费行业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每天会让销售员统计当天加粉人数和成交人数,然后会让负责广告投放的员工汇报当天的广告费用消耗金额。两个数据一出来,他就可以计算出当天的单个客户加粉成本和最终的销售转化率。他是如何判断是不是可以继续进行广告投放的呢?基本上是计算当天的加粉成本,只要加粉成本控制在60元,基本上利润都不错,可以继续投放,如果是70元则刚好盈亏持平。

有个销售员,汇报前一天加粉人数60人,而广告负责人告诉他前一天这个销售员的广告成本为五千元,他一算,加粉成本到了83元一个人,他找到广告负责人,让他找原因,结果怎么找都没有发现问题出在哪里了,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才发现是这个销售员说谎了。前一天明明加了80个人,结果他只汇报了60人。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他立马把销售员叫来,结果销售员理直气壮地说:“前一天加了80个人,不过有20个人在我给他们发消息之后,就把我拉黑删除了。”加多少人直接决定了最终的加粉成本,并且定了前一天的广告投放效果是不是达标的,如果是加80人,单个用户成本是62.5元还是合格的,所以广告负责人是没有责任的。汇报成60人,却有20个人把他删了?是不是因为他回复客户消息太慢了?是不是客户消息看漏了?是不是回复客户消息文不对题?是不是跟客户聊天的时候态度不好?这肯定是销售员的问题。

这个案例给大家的教训就是,对于员工的制度化、数据化管理,一定要经常对某一个环节去复查,看看员工是不是按照你的标准在统计数据。如果多个员工都像这个销售员一样,那么一手数据就错了,后续依托于这个数据的任何决策也就都不准确了,可以说后果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