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介绍:
玛莎已死/Martha is Dead
v1.0223.01|容量18GB|官方简体中文.过于发音|支持键盘.鼠标.手柄

玛莎已死》的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盛夏。彼时战争接近尾声,纳粹节节败退,身为德军高级军官之女的主角茱莉亚不得不跟随父母和孪生姐姐一起离开翡冷翠的别墅,来到托斯卡纳的乡村小屋来躲避日益临近的战火。
尽管周围的村镇已经施行了宵禁,尽管驻防士兵已经神经紧张到了极点,但对天性烂漫的茱莉亚而言,战争依然只是餐桌报纸上的几行铅字,并不能给她无聊的乡间生活带来一丝波澜。于是百无聊赖间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那时奶妈总会为她讲述“白衣女士”的恐怖故事,想起了那故事恰好发生在不远处的小湖附近,便取出了父亲的专业设备,想要拍下“白衣女士”的真实模样。


于是在那个薄雾弥漫的清晨,在各个位置架设好了相机后,准备拍个照片收尾的茱莉亚真的在湖中发现了缓缓飘来的“白衣女士”——她后天失聪的孪生姐姐玛莎。茱莉亚立刻实施救援,但一切为时已晚。上岸后的她自然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喃喃自语后暂时失掉了言语的能力,也因此被赶来的父母误认成了更安静,更优秀,因此独享了母亲宠爱的姐姐玛莎。如果说之前的茱莉亚只是被吓到失声,那么此时一个邪恶的念头便开始生根发芽:既然大家无从分辨,那她也愿意沉默下去,夺去姐姐的身份,埋葬自己的生活,从此以后独享父母的宠爱,也开始饱受梦魇的折磨。


最初她只是在林间无助地奔跑,需要在玩家的控制下对“盗取姐姐身份”的罪行供认不讳,才能穿过树林,来到湖边,伴随提琴“指甲抓黑板”式的刺耳刮擦,用并不锋利的铭牌在玛莎的皮肤上扯开一个口子,随后剥下她的一整张脸,与这鲜血淋漓的诡异面具合二为一。



很遗憾(或者很庆幸),我没办法通过图像将这场景还原给大家,因此仅从描述上看,这场景似乎也没什么可怕的;但须知文字描述是一码事儿,图像展现是另一码事儿,如果还需要玩家盯着屏幕不断操作,由此产生的不适感更是会指数级地不断飙升;而偏偏LKA设计得更加过分,他们不仅要求玩家盯着屏幕完成无时限QTE,还会不时以各角度的大特写来展现自己在某些建模上的精益求精,确保每一名玩家都能注意到玛莎“脸”上血红的肌肉仿佛还在微微颤动,白皙的牙齿依然光彩照人,瞪大的双眼和咧开的大嘴构成了某种诡异的喜感,仿佛“血腥玛莎”随时会坐起身来,开怀大笑,嘲弄茱莉亚的异想天开。


而在之后的梦魇里,这张“血脸”将随着时光流逝而黯然失色,但我想无数蛆虫大快朵颐的特写恐怕比死气沉沉的一张脸更加“震撼人心”:直到最后茱莉亚决定将那张脸还给姐姐,梦中姐姐也和爱人携手被“白衣女士”拖入了湖底,屏幕前的我才终于长舒了一口气,由衷感谢这位女士为玩家消灭了整部作品中最恐怖的东西。


我想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玛莎已死》的一大败笔:由于过早出现的震撼场景足以麻痹所有玩家的神经,当作为追逐BOSS在JUMP SCARE中闪亮登场时,那唐突的效果逗得我差点儿没笑出声来;


不过好在首先,游戏中的“白衣女士”的确不是单纯的恶灵厉鬼,我她所代表的,民俗上的神秘主义为故事的解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其次,你永远不知道托斯卡纳明媚的阳光下藏着多少可怕的秘密,可能是鲜为人知的无主墓地,可能是被炸断了双腿的游击队员,可能是准备与茱莉亚嬉戏打闹的白衣女士,当然还有围绕玛莎的所有那些扑朔迷离……这是茱莉亚目前唯一感兴趣的事情,接下来她将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我们逐渐揭示姐姐玛莎的真正死因。

玩法:行走思考间,领略远古时代繁琐的仪式感

不过即便如此,最开始玩家也只能以茱莉亚的视角在屋里走走逛逛,看她摆弄物品,听她唠唠家常。直到她发现了某些特定物品,像是停在屋外那辆没气儿了的自行车时,一个念头才会慢慢浮现在日记之上,催促茱莉亚赶紧去找个打气筒,让自行车快快进入工作状态。


在这之后,我绕着房子里三层外三层地搜了好久,一无所获后赌气断定这个支线目前根本无法完成(其实只是我没找到);而接下来几个支线的流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的论断,即《玛莎已死》只是个表面上的自由沙盒,明里暗里总是有些限制会将玩家推上正轨。就比如在上述场景里,四处碰壁后我发现自己就应该按部就班地拿起报纸,为其胡乱报道的“茱莉亚之死”愤怒不已,发誓找寻真相后,拿起相机开始练习本作最重要的核心玩法——拍照和冲洗胶卷。



和现在开机、拍照、修图、发社交圈子的标准流程略有不同,那时候拍照的过程和旧日时光里所有的事物一样缓慢而繁琐:拿出相机,打开镜头,透过目镜对准景物,屏幕左上角的几行信息会告知你的照片还有那些不足之处:“太近”或是“太远”需要玩家调整位置让景物出现在最合适的位置;“失焦”需要玩家按下ctrl进入调整界面进行手动对焦;“太暗”则需要玩家在同样的界面里手动调节光圈和曝光,还是太暗的话就需要更换更合适的镜头胶卷,或者干脆装上后来解锁的闪光灯一步到位。


随着游戏的继续,玩家还将为相机收集到效果不同的专业胶卷,功能不一的特殊镜头,适用于不同场合的各色滤镜,以及数个颇具历史气息的相机皮肤,使得“旅游拍照”本身具备了足够的可探索性,足以成为《玛莎已死》体验不错的核心玩法;而对玩家而言,在花些时间心满意足地按下快门(空格键)之后,下一步自然就是前往暗房,将定格在胶卷中的影像冲洗成收藏相册里的照片。


正如制作组温馨提示的那样,游戏冲洗照片的过程已经被大大简化了,进行互动的玩家只需调整位置,完成聚焦,按下确定,随后稍等片刻,便可进入显影阶段完成照片冲洗,熟练掌握后大概十几秒即可完成。考虑到本作需要拍摄的“主线照片”数量着实不少,该设计的确是为玩家开了方便之门;但与此同时,那曲赋予这一过程以神秘肃穆感的哀伤咏叹也往往因此戛然而止,对这一过程本身的仪式感,乃至游戏整体气氛的破环可是相当明显的。


好在这种“摆弄旧时光”的仪式感不止体现在冲洗照片上,比如在某个重要的支线任务里,此前选择帮助意大利游击队的茱莉亚需要找到家里藏着的发报机,像个真正发报员那样根据专业对照表来破译对方发来的信息,选择信息用鼠标发送摩斯电码,并在最后颇有仪式感地加上一个“完毕”……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提示简化,因此让不少玩家叫苦不迭,只得放弃(或是去找攻略)。


不过放弃也就放弃了,毕竟这会儿茱莉亚应该已经收回了照片证据,发现了关键字条,确定了可怕的事实,也得到了“白衣女士”的悉心指点,甚至还故意暴露了真实身份,因此即将被送入沃尔泰拉精神病院。所以此时此刻,于茱莉亚而言当务之急是冲洗出最后一张照片,以此揭示整个故事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那个真相。

故事:妒忌或精分,也许终归是扑朔迷离的家庭悲剧

表面上看,《玛莎已死》的故事其实一点儿都不难理解:也许是因为妒忌姐姐长期独占母爱,就在故事开始的那个清晨,茱莉亚与姐姐在湖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在这冲突中将姐姐溺死在湖中。在这之后,茱莉亚本人也立刻陷入了昏厥,醒来后完全不记得之前发生了什么,这才有了茱莉亚奋力施救,精神恍惚,决定冒名顶替,并立誓查明真相的悲情闹剧。


而更讽刺的是,随着茱莉亚“调查”的深入,几乎所有证据都指向了自己那位强势的母亲: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告诉了我们这位夫人保守且有暴力倾向,家里随处可见的甲基苯丙胺(***的主要成分,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军用兴奋剂)则暗示了我们夫人可能经常处于精神亢奋状态;石墩上那一小块红布是她不小心留在了现场的犯罪物证,而之前姐姐留下的字条则揭示了母亲的犯罪动机,她被得知茱莉亚意外怀孕后怒不可遏,便将偷尝禁果的“茱莉亚”杖毙湖边,丝毫没有发觉那其实是换上了妹妹衣服的姐姐玛莎。


于是在茱莉亚看来,接下来她只需冲洗出最后的关键照片便可给母亲定罪——或者,在发现她与医生“沆瀣一气”要把自己关进精神病院后先发制人,用父亲的配枪逼她乖就范,并在对质后亲手毁灭自己的人生。


故事大概就是这样了,只是在这之后,随着真相赫然出现在显影纸上,而“适时”闯入的游击队员更是让这一切雪上加霜。很快,茱莉亚眼中的现实崩溃成了晦涩难懂的梦境,其中无数象征符号引来茱莉亚本人的自我怀疑,也相当强硬地“暗示”了玩家,整个故事肯定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清晰明确。


也对,想想看吧,我们其实根本不知道那个清晨具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茱莉亚究竟是一时冲动才铸成了大错,还是蓄谋良久后,终于得偿所愿了。如果是前者的话,那调查中浮现出的诸多证据也未免太过巧合了,而后者……好像也不太可能,参考茱莉亚在游戏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她真的可能滴水不漏地完成如此复杂的计划,还在得手之后把它忘得一干二净吗?


可能正因如此,后来不少玩家大开脑洞,认为其实整部游戏都是茱莉亚融合了现实、梦魇、臆想和回忆的自说自话,也是她自己分裂出了“玛莎”的子人格,将自己的童年不幸统统归因于这位姐姐,并在两个人格的切换中完成了那个计划,最后让“茱莉亚”干掉了“玛莎”,终于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人格上统一。


只能说这是很大胆的猜测,也并非全无道理,毕竟游戏中茱莉亚的那些症状,无论是幻听幻视,频繁失忆,还是难以分辨梦境现实这些特征都很符合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我们自始至终也都是在以茱莉亚的视角去接收整个故事,不可能超越她的认知去了解客观的真相;而LKA更是从处女作《光之镇》起就在高度关注人类精神问题了,这一次甚至在游戏首尾都嵌入了专业网站的地址,帮助那些羞于启齿的潜在病患在一定程度上实施自救。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普通5金币会员免费 会员免费查看